admin
時間:2024-02-11 02:21:22來源:本站整理點擊:
賞析:寫湖的廣闊,但目光又由遠而近,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: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,吞沒了云、夢二澤,“云、夢”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,據說云澤在江北,夢澤在江南,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。“撼”,搖動(動詞,生動形象)。“岳陽城”,在洞庭湖東北岸,即今湖南岳陽市。西南風起時,波濤奔騰,涌向東北岸,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。“氣蒸云夢澤,波撼岳陽城”(有的版本作“氣吞云夢澤”),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:“郡邑浮前浦,波瀾動遠空”。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。
看對此首詩的名家點評,發現其朝代多數為宋明清,尤以清居多,詩歌理論發展到清代,日臻完備,受理學思辨與樸學實證以及"西學東漸"之影響,既注重實際批評,又注重理性批評,有明顯集大成傾向,我們有理由相信,清代詩文理論家在環顧詩壇后,得出的這個結論:杜甫的《登岳陽樓》堪稱"五律第一"。
《登岳陽樓》不屬于高中必修課文,而是選修課文,是人教版高二《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》中的課文。為第二單元“置身詩境緣景明情”中的課文。
原詩:
昔聞洞庭水,今上岳陽樓。
吳楚東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親朋無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
戎馬關山北,憑軒涕泗流。
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,風格雄渾淵深,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,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。從總體上看,江山的壯闊,與詩人胸襟的博大,在詩中互為表里。雖然悲傷,卻不消沉;雖然沉郁,卻不壓抑。
《登岳陽樓》是唐代詩人杜甫于大歷三年(768年)創作的一首五律。是年杜甫57歲。這首詩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,詩人在作品中描繪了岳陽樓的壯觀景象,反映了詩人晚年生活的不幸,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。全詩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,即登樓賞美景,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。
杜甫登岳陽樓,昔聞洞庭水,今上岳陽樓,吳楚東南坼,乾坤日月浮,親朋無一字,老病有孤舟,戎馬關山北,憑軒涕泗流。最有代表性的話:親朋無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
戎馬關山北,憑軒涕泗流。
Copyright 2005-2023 yaolan.com 〖搖籃網〗 版權所有 備案號:
聲明: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@qq.com